2013-03-23

【北京新浪網2013-03-23】巴菲特也會玩“低級”

巴菲特也會玩“低級”


北京新浪網 (2013-03-23 02:14) 分享



  ──股票投資的“道”與“術”(10)



  金學偉



  除“看到”了1988和1989年公司利潤將有大幅增長以外,還有一個因素也促成巴菲特在1988年11月突然發飆,連續追高買進可口可樂。那就是股價走勢!



  一些讀者可能會很悲憤──巴老竟低級到看走勢來做決策?!但事實也許如此。1988年10月,可口可樂已比1年前最低價漲了五成多,且經過大半年橫盤整理後又重新起步:8月陽線打到盤整區上沿,9月長陽突破,10月高位整固,在9月長陽的收盤價邊靠了一條小十字。任何一個會看走勢的人都明白:這股票已到該買、非買不可程度了──尤其當妳對它的關注已有多年,且一直認為它是一家偉大公司時。



  1994年春,巴菲特以半自嘲半自得的口氣說這個投資“表現了妳們董事長難以置信的敏銳”。自嘲,是他畢竟遲了一步。自得,是因為他畢竟趕在了大幅上漲前。至於敏銳在哪裡,敏銳在發現了一家好公司?不對!因為他對可口可樂關注已非一朝一夕。敏銳在發現它估值已到“非常吸引人”的地步?也不對!因為早3個月的股價更低。這些都不對,那答案就是:敏銳在對它的業績將有跳躍式增長的判斷上和價格走勢的判斷上。



  在說這話的同時,巴菲特用行動再次證明了他對這兩個要素的敏銳──以比當年高2.8倍多的價格增倉可口可樂。這是自4年前買入後的首次增倉,其作案場景,一是可口可樂已在這個價位上橫盤兩年多,一種非常典型的“高架緊密型結構”﹔二是公司利潤在經歷1992年的增速下降後再次提速,從上年的4.13%提高到32.54%!結果和上次一樣,買進後就不斷上漲,並再次漲了3倍左右才告一段落。當期利潤和走勢形態的完美結合,再次顯示了它的威力!



  確實,巴菲特講過不要看價格走勢之類的話。但他同時也講過“股價走勢在反映公司經營是否順利上的作用引人注目”這種“泄露天機”的大白話。請注意這裡的兩個關鍵詞:一是“引人注目”,引誰注目?當然是巴菲特!一是“反映公司經營是否順利”。原來,股價走勢不是沒有意義的,所謂不關心,真實的意思是:“不要從走勢來推導走勢,更不要單憑走勢來做決策,而應從公司經營是否順利的角度去理解走勢。如果走勢和公司經營一如既往地順利高度契合,並且告訴他已到最佳或最後買點,這時的走勢就有意義了。”巴菲特對可口可樂的投資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長期看,股價是稱重器﹔短期看,股價是投票機──有可能反映了希望,有可能反映了業績,這才是巴菲特對股價的全面看法,衹不過他衹在行動上表現他的全面看法,在言語中衹講上半句而已。強勁和堅挺的走勢、良好的或重新提速的業績增長、長期的競爭優勢、可以接受的價位,眼睛和大腦就是這樣對上的,這是事實邏輯!



  有一個事實也能作為旁證,說明巴菲特會看走勢,還喜歡“預測”價格(預測這詞太低級,應改成預估、判斷才對)。比如1993年4月,當可口可樂在40美元(復權後的20美元)附近出現回調時,巴菲特賣出看跌期權,賭它當年12月17日前不會跌破35美元。如果妳說巴菲特是通過估值認定它不會跌破35美元的(事實上這個結論無法成立,因為當時可口可樂的市盈率超過31倍,且1992年利潤增速僅4.13%),那么,通過買入看跌期權,賭2002年6月3日前標普500指數會低於1150點,又該如何解釋?期權交易,雖說帶有套利、對沖性質,但沒有對價格、走勢的判斷,一定是不行、不利的,就像1949點買入A股後就到股指期貨去開空套保,一定是不行、不利的一樣。這樣的交易,巴菲特做了幾十年,沒有一點價格和大盤點位的預測、判斷功力,豈敢?



  人的行為方式其實和兩大因素有關:行為目的與作案條件。早期的巴菲特也許是不看走勢的,因為那時的股價很低,市盈率4倍、5倍,市凈率0.5、0.6倍的股票比比皆是﹔巴菲特也還是較純粹的格蘭厄姆式價值投資者。當妳的主要動機是買進價格大幅低於內在賬面價值的股票,等待它回升到該水平上時,別說股價走勢,連偉大的、良好的還是一般的公司都不用考慮,事實上它們也沒多少空間可跌,唯一的問題是何時回升以及回升多少。



  一些看不上巴菲特的讀者可能會想,難怪他財富增幅那么大,原來他趕上了好時代,從估值極低年代走向空前大牛市。這話有道理,但不是決定或唯一因素,跟隨這一時代的不是他一個,而是數以百萬的投資人,巴菲特成功的核心動力永遠是他的個人品質,這個品質包含了與時俱進能力。



  他真正幸運的是,在帶著“玩公司”的新財富路線圖重新出山後,股市提供了更好機會。雖然有過“漂亮50”炒作,但那是很小插曲﹔人民資本主義對股價的第一波沖擊已經過去﹔伴隨高通脹、低增長或負增長,美股進入了歷史最低估值期。除1950年的7倍和1949年的7.6倍,以及1924年的9.2倍(排名第10)以外,美股歷史上10個最低市盈率年份,有7個產生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10余年間!包括最低年收盤紀錄──1979年的6.8倍(魯桂華教授統計,那時個股市盈率的中位數是6倍)。重置市凈率(股價/資產重置價格)的最低紀錄也在那個年代,平均0.59倍,遠低於20世紀30年代大崩盤後最低0.99倍的紀錄。



  “我們過去的經驗顯示,一家好公司部分所有權(即流通股)的價格,常常要比協議談判買下整家公司便宜很多。因此要想擁有價廉物美的企業所有權,直接購並的方式往往不可得,不如通過間接擁有股權的方式來達到目的。”這是巴菲特在1977年報中的供詞,提供了作案動機:購買整家公司﹔作案條件:價格比整體收購便宜。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經典案例:迎著不斷下跌的走勢,不斷買進華盛頓郵報股票……“巴菲特從來不看、也不管股價走勢”,“巴菲特衹在股價低迷的時候買股票”,這種有違“此巴菲特”的結論,一半是通過他的顯性語言系統獲得的,一半是從這些早期經典案例中獲得的。



  但是,零售價比批發價和包銷價便宜50%以上,畢竟是一種不正常、極罕見現象。1982年後的大牛市逐步但徹底扭轉了這種局面。從此在二級市場購買要付出比私人市場高很多的溢價,巴菲特的主要作案現場也因此轉到了價格相對低廉多的私人市場,公眾市場的流通股投資日益成為他的副業──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擁有數千億美元資產的伯克希爾,股票市值卻衹有區區數百億美元,常年在15%左右甚至更低的原因。



  這數百億美元股票中,絕大部分是他很想,但又無法通過私下談判獲得、別人也根本不可能轉讓,除非妳有天大實力的公司,如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富國銀行、IBM等。



  當1美元資產衹賣0.6美元時,它擁有的是絕對價值,除非妳是純選時風格的投資者,否則是不用考慮當前盈利、價格表現的。當1美元資產必須用2美元甚至3美元獲得時,它具有的衹是相對價值,一切都有賴“未來增長”,這種衹管公司好壞、估值高低,不管當前盈利態勢、價格表現的做法,就成為危險的、不可取的方式。因為無人能百分百料准未來,一次偶然的盈利下降或增速下降有可能是公司背運的開始。為什麼美國運通利潤下降87%後,巴菲特不在二級市場買入它的普通股,而要先買它的可轉換優先股?說到底,是在這種情況下買進的時機不對。而可轉換優先股進可根據公司經營狀況,轉為普通股﹔退有額外股利補償,保障收益。如果巴菲特認為這就是不考慮當前盈利狀況的證據,那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得了便宜還賣乖。如果投資者也這樣認為,那就是幼稚,錯把紙面巴菲特當作真實的行動巴菲特。



  上述四大股票中,唯有富國銀行是在受加州樓市“崩潰”打擊,提取過量壞賬準備金,利潤大幅下降後買進的。但買進前他仔細研究過加州樓市行情,認為富國銀行提取壞賬準備金嚴重過量,接下來將回沖到利潤中,是業績大幅增長。但即便如此,他仍擔心“把加州樓市行情估計得稍有些樂觀了”,買太早了。衹因股價不斷上漲,才徹底放心──自己的判斷沒錯。說到底,依然是對當前業績、價格走勢的重視。



  股價走勢也不是沒有意義的,它不僅能反映公司經營是否順利,也能讓自己的臨門一腳踢得更好。比如上述四大股票中,可口可樂和IBM都是在這種情況下買的:橫向整理9個月左右,向上突破﹔一條長陽,再靠一條高位整固的小十字線,然後是巴菲特進入﹔再然後是連續不斷地追高買進(整理後向上突破再加一條長陽,是高架緊密型結構之外另一個威廉﹒歐奈爾式經典模式,名稱袋形買入支點。這兩大模式經他數十年的廣泛宣傳、介紹,在美國可說家喻戶曉,本系列以後寫到他時會詳細介紹)。富國銀行和美國運通則是在漲過一大波後出現ABC回調,且C浪下跌和A浪基本等長後買的(用波浪術語描述衹是讓讀者能勾勒出當時的圖形)。



  4個重點股票,兩種走勢模式。前者是右側交易的最佳跟進點,後者是左側交易的最佳買入點。難道是巧合?NO!福爾摩斯說過:“巧合太多和過于巧合,就一定不是巧合,而是精心設計的結果”。



  從買股票到買公司,是巴菲特從1.0版升級到2.0版。以買可口可樂為標誌,巴菲特升級到2.1版。由於作案條件變了,2.1版的巴菲特會在選股、選價之後,适當、适時地考慮選時問題,將選時風格三要素中當前業績增長、價格表現加到他的最佳擊球區里,以增加投資的安全性、獲利性。



  不信?去問問巴菲特。他一定會充滿憐愛望著妳,臉上帶著觀音菩薩般的微笑:傻孩子,“一個投資人無法靠單一一種投資類別和投資風格取得超人業績”。理解這話意思嗎?



  (作者為金證導航技術暨運營總監,郵箱:1392756984@qq.com)







詳全文 巴菲特也會玩“低級”-財經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323/9223030.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