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7

【財匯資訊2007-10-26】巴菲特大連說法:伯克希爾不是PE

巴菲特大連說法:伯克希爾不是PE
財匯資訊提供,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2007 / 10 / 26 星期五 16:40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別以為金屬是冷冰冰的東西,那可是值錢的大生意」,2007月10月24日下午三點,有著「股神」之稱的沃倫·巴菲特出現在記者們面前,帶著他特有的具有某種讓人捉摸不透的、但又平易近人的微笑。他此次中國之行,乃是為他「最得意的買賣」IMC公司中國工廠開業助陣。
  如果不是因為巴菲特,IMC,這家以色列公司恐怕不會如此備受關注。

  「沒有比IMC更好的買賣了」,這是2006年9月18日,沃倫·巴菲特參觀了以色列的Iscar Metalworking Companies(以下簡稱「IMC」)工廠之後,給出的評語。2006年5月5日,巴菲特宣佈以40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了IMC公司80%的控股權。

  時至今日,巴菲特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投資IMC是個明智的決定,他說,「IMC各方面的發展都超過了我的預期」。

  不僅僅如此,「巴氏戰車」的全球收購大戰已經開始啟動。2006年5月6日,在伯克希爾公司年度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公開表示,他希望將其旗艦企業——伯克希爾·哈薩維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以下簡稱「伯克希爾公司」,紐交所代碼:BRK.A和BRK.B)擁有的429億美元現金,用於收購美國之外的企業,特別是歐洲和日本公司。

  2006年,「巴氏戰車BHG」輕車掠城的名單包括:Business Wire、Russell、Pacifi Corp、IMC Metalworking,以及Agro-Logic——伯克希爾公司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橫跨Capital Investment 和另類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的全能型投資公司。

  「中國是個有著巨大機會的市場,我很感興趣,我們也會考慮在這裡尋找適合的機會」,10月24日,在回答本報特約記者提問時,巴菲特表示。他同時強調,他特別看好中國的製造業市場,而他會堅持「只有進入,絕不退出」的「Buy and hold」原則來做長期的股權投資者。

  IMC這筆買賣

  巴菲特在10月24日下午的見面會上,高度褒揚了他對IMC大連工廠的讚譽。而這個曾被他認為是伯克希爾公司美國之外的股權收購計劃中的開篇之作,則是非常偶然的。

  收購IMC的故事始於2005年的聖誕節。

  2005年10月25日,巴菲特收到當時IMC主席Eitan的一封一頁多一點的信。Eitan在這封信中,主動請巴菲特收購IMC。

  Eitan向巴菲特描述了在61個國家運作的切割工具生意。「我們考慮到跨代傳承和大家族企業的所有權問題以及公司的未來,我們的結論是伯克夏公司是我們理想的家園,我們相信,在變成你的投資組合的一部分後,IMC會繼續興旺發達。」

  「當時我根本不認識他,也不知道IMC是一家怎樣的公司……但是在Eitan的書信中,我看到公司的經營質量和管理風格躍然紙上」,在奧馬哈舉行的2007年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向參會的股東匯報這個收購案時說到。

  IMC是一家創立在以色列的私營控股集團,由現任主席Eitan的父親Stef

 Wertheimer在50多年前創立,目前擁有Iscar、TaeguTec、Ingersoll以及其他一些子公司,其主要產品是小型的消耗型的切割工具,處於行業領導位置與,在61個國家都有工廠和銷售網絡。

  於是,雙方開始進一步接觸。

  隨後,IMC公司的董事會主席Eitan、CEOJacob和財務總監Danny Goldman來到奧馬哈,和巴菲特以及其合作夥伴、伯克希爾公司創始人之一的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進行了幾個小時的溝通之後,合作的跡象基本達成。

  在巴菲特看來,這是少有的幾個可以按照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原則的指標篩選出的難得的一個投資樣本。

  「我確信,如果成交,我們將擁有特別優秀的團隊,他們值得信賴,會像在收購前一樣充滿熱情地工作」,在初次見面接觸之後,巴菲特對IMC的管理團隊做出了非常積極的評價——「投資於人」,選擇好的管理團隊的公司作為投資對象,是巴菲特「價值投資理念」的重要一條。

  但是,伯克希爾公司還從來沒有過直接收購境外公司股權的經歷,雖然巴菲特也購買過一些外國公司的股票,巴菲特認為,需要一段時間,來熟悉境外的稅務和法律等政策。

  2006年5月,伯克希爾公司董事會正式批准對IMC的收購,伯克希爾公司用40億美元買了IMC的80%股權。

  「將其餘20%的股權,留給IMC創始人Wertheimer家族,這樣可以使該家族成為我們更有價值的夥伴」,巴菲特解釋道。

  2006年9月,巴菲特和查理及伯克希爾公司五位同事訪問了位於以色列的IMC公司。「我們從未如此震撼過,在IMC以及以色列全國都充滿了生機和智慧,有Eitan、Jacob、Danny和他們聰明的同事加盟,我們的股東會很幸運」,在2007年初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少有地用如此熱情洋溢的語言描述對IMC的收購,他稱之為伯克希爾公司「2006年的收購亮點」。

  「我從來沒見過像Iscar工廠裡那樣的自動化程度,我想,在這個工廠,如果要用人工來做事的話,將是一種恥辱」,查理·芒格則表示。

  「IMC的生意沒什麼神秘,簡單而又有利可圖」,對高科技企業不感冒的巴菲特,其「價值投資原則」中的一條:商業模式越簡單越好。

  「Eitan、Jacob及其同僚都是管理天才,公司不斷開發新工具以提高客戶的生產效率,結果是,IMC因為幫客戶賺了更多的錢,自身也不斷盈利。對持續成功來說,這就是最好的秘訣」,巴菲特如此解釋他對IMC生意的理解。

  和巴菲特的許多其他投資一樣,只做股權投資、不參與公司的具體管理,在被伯克希爾公司收購了之後,IMC繼續由原有的管理團隊負責,總部依然留在以色列Tefen,其全球經營活動將會繼續保持現狀。而巴菲特則告知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通過此次收購,伯克希爾公司找到了一項具有可觀發展前景的、穩定的業務,並將受益匪淺。

  巴菲特的中國圖謀

  「我們也在中國市場尋找機會」,10月24日,巴菲特面對媒體,絲毫不掩藏他對中國市場的興趣。他認為,中國宏觀經濟發展很好,但「我的投資不是從宏觀的角度,而是從更微觀方面進行評估」,巴菲特再次向記者闡述他的投資原則。

  事實上,在通過投資股票、保險、貨幣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等積累了大量財富之後,巴菲特擁有的伯克希爾公司在2006年開始,開始大張旗鼓地表態,將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戰略集中到美國之外的股權投資領域--因為美國市場已經找不到巴菲特認為「足夠便宜」的投資項目了。

  「收購海外資產比進行短期的證券投資更有意義,收購伊斯卡集團只是我們收購海外資產的開始」,在2006年5月,巴菲特完成了IMC的收購之後,這樣公開表示。

  「429億美元現金實在太多,保留100億美元的現金就足夠了」,他在2006年5月的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大會上這樣表示。每年有幾萬人參加的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大會,巴菲特都會告知股東其下一年的投資策略、方向,這個信息也被全球投資界視為做投資決策重要的參考寶典。

  這也許是併購IMC公司對於巴菲特來說,其最為特殊的意義--這意味著巴菲特的直接股權投資組合,已經進入了美國之外的全球組合了。

  但巴菲特在美國之外的市場卻收穫不大,因為他依然是個「挑剔的投資者」。巴菲特表示,他曾經和一些日本和韓國公司討論了併購交易,但最終未能達成協議。查理·芒格也表示,伯克希爾公司海外併購的最大問題是,它的知名度遠不如其在美國境內那樣大。

  儘管如此,巴菲特表示,他並不打算為減少伯克希爾公司的現金額而「盲目交易」。我們需要「大象」級的收購對象,而放棄一些小「老鼠」項目「,巴菲特表示。此外,巴菲特還為其全球收購設定了著名的」六大原則「:

  一是大宗交易(併購公司的稅前收益不得低於7500萬美元,除非它能很好地融入伯克希爾公司旗下某一企業);二是持續盈利能力(巴菲特對未來項目不感興趣,盈利狀況突然扭轉也不可取);三是業務收益狀況良好,股票投資回報滿意,同時目標公司應沒有(或很少)負債;四是現成的管理團隊(伯克希爾公司沒有也不會空降管理團隊);五是業務簡單(巴菲特對高技術企業不感興趣);六是提供收購報價(巴菲特不會花時間與賣方討論價格未定的交易)。

  除此之外,被收購企業所在國度的法制和文明程度,也是巴菲特要額外考慮的。查理·芒格曾表示,」我們不喜歡腐敗、盜竊成風的國家和企業,我們需要的是法制。「

  目前,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麾下掌握著控股權的有60多家企業,行業領域遍及保險、傢俱、珠寶、酒店等等,同時持有可口可樂、安海斯等知名企業的股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伯克希爾公司已經足以堪稱全球前列的PE了。

  但巴菲特並不完全認同。他認為伯克希爾公司和一般意義上的PE有著本性上的不同。

  」為了能多管一隻基金,(PE)會有很強的衝動趕緊把錢投出去「,巴菲特說。

  巴菲特認為,伯克希爾公司和一般意義上的PE有很大的不同,他認為PE的獲利,是通過不斷的投資活動來進行的,而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回報,不是建立在投資活動上,而是長期的價值投資上。

  」我們其實是在和這些人(PE)競爭「,在2007年的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大會上,巴菲特曾這樣回答一位股東的提問時表示。他也認為,PE現在比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要多,都在追逐各種機會。

  巴菲特還表示,中國市場很有潛力,一些行業發展得很好,」比如製造業「。

  」只要條件成熟,我樂於在世界任何地點實施收購「,巴菲特說。

  但按照巴菲特的投資原則,尤其是伯克希爾公司一貫希望掌握控股權的風格,」巴氏戰車「要想在中國市場得心應手,挑戰頗多。

  在此之前,一些國際PE以及跨國製造公司曾經力圖收購中國的一些製造業企業,著名案例如凱雷對徐工集團的收購、卡特彼勒等對洛軸等的圖謀,但最終由於多種原因,這種以獲取控股權為目的的外資收購,在經過多方爭議之後,已經得出一個各界相互默認的結果:外資收購,不碰控股權。

  」在中國做Buyout收購,要按照中國特色的方式來進行「,這是近期來普遍活躍在中國的境外PE和跨國公司得出的一個共同結論。

沒有留言: